很多中老年人不把糖尿病当回事,觉得把血糖控制下去就好了。其实,糖尿病本身不致命,致命的是严重的并发症!糖尿病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,包括肾病、视网膜病、神经病变和心血管疾病。今天就跟大家聊聊“要命”的糖尿病并发症,以及如何通过饮食逆转。
一、致命的糖尿病并发症
1、糖尿病肾病:
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、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因素。早期无任何症状,后期会出现蛋白尿、乏力、食欲减退等。
危害:引起肾功能损伤、甚至尿毒症。
如何早发现:2型糖尿病患者可每半年到1年,做一次『尿微量白蛋白』的尿液检测,如指标异常升高则建议就诊。
2、心脑血管疾病
早期可无症状,随着疾病进展出现劳力后胸痛、胸闷等心绞痛症状;也有部分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受高血糖影响,直到出现心梗都不会有明显痛感。
危害:引发冠心病、心梗、中风。
如何早发现:定期进行血压、血脂检查、心电图、颈动脉超声、血糖、下肢动脉硬化检测、高敏C反应蛋白(早期反应血管炎症)等。
3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
当糖尿病人视力下降、眼前出现暗影、视物发生扭曲时,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是“年老眼花”。
这很可能是长期高血糖引起视网膜病变或白内障所致。如果能及早发现,进行针对性治疗,病人的视力大多数可以保留。
危害:视力下降、重者可失明!
如何早发现: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应随诊检查一次眼底;已查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改为3个月~半年查一次。
4、糖尿病足:四肢的信号
足部溃疡或伤口久溃不愈,足部无汗发凉、足部皮肤发亮变薄;走一段路下肢乏力、劳累及麻木,停止走路缓解;甚至不走路脚趾也痛,夜间加重,下肢垂下疼痛缓解......这都可能是糖尿病足的表现。
危害:破溃、坏死、甚至截肢!
如何早发现:每半年~1年去医院做一次足部检查。
日常要穿着舒适的衣物鞋袜,避免磕碰,定期检查足部皮肤。
二、科学控糖 这么吃就对了
1、选择低GI饮食
低 GI(升糖) 食物可以明显缓解餐后高血糖状态,减少血糖波动,利于餐后血糖控制 。常见的低 GI 食物有山药、花生、黄豆、白萝卜、脱脂奶等。
长期吃 GI 高的食物(如白馒头、大米饭、糯米饭、蛋糕等),血糖将长期处于一个较高的状态,促使胰岛素分泌持续增加,最终损害胰岛 β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,导致胰岛素分泌的相对不足,最终导致糖尿病。
因此,建议有控糖需求的中老年人平时尽量选择低GI的食物。
2、合理补充膳食纤维多项研究表明,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能够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,改善胰岛素抵抗等。
糖友们每天的膳食纤维推荐摄入量为25~30克,研究表明,高纤维饮食(25~36克/天)可以显著改善血糖水平。
蔬菜类:深绿色(油菜、菠菜、油麦菜),羽衣甘蓝、芥菜、苋菜、西芹、菜花、西蓝花等;
粗粮类:荞麦、藜麦、玉米面、燕麦、黑米、糙米、玉米等;
菌藻类:银耳、木耳、紫菜、金针菇等。
谁不适合多吃膳食纤维:1.有胃肠疾病的人; 2.经常肚子胀的人; 3.缺钙、缺铁人群
3、“手掌法”均衡饮食对于中老年人来说,全面、均衡的营养才能养出好身体,为长期控糖打下坚实的基础。相反长期饮食不均衡,很容易导致营养不良,并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。
碳水化合物:每天2个拳头大小的熟包子、馒头、花卷、米饭等;
蛋白质:每天选择1-2掌心大小的蛋白质,以小指厚为准;
蔬菜:每天选择双手一捧蔬菜的量约500克,要有叶子蔬菜等;
脂肪:每天选择相当于自己大拇指的尖端(第1节)为准。
瘦肉:每日所需50g瘦肉,每天选择相当于两指(食指和中指并拢)的长度、宽度相当,以食指厚度为准。
提醒:以上食物量仅作参考,具体食物摄入量需根据个体情况搭配。
饮食治疗是控制血糖最基本、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之一。糖尿病患者必须保证每日饮食规律,且应保证一定量的主食的摄入,有利于体内胰岛素代谢的稳定。